尽管5元硬币更多的是收藏价值,但我们一直在思考,国家究竟是以什么标准来设定发行货币的面额呢?为什么现行法定货币的最高面额是100元,这其中有什么样的经济学因素呢?
半年前曾经有过一轮网传国内将发行500元人民币的谣传,后来被证伪,但这显然不简单是个民间臆测。几年前,央行就曾经探讨这一问题,后来讨论的结果是??我国现阶段不需要大钞。原因很简单,目前国际上有大面额货币的国家和地区,往往都是历史上有过严重的通货膨胀或经济落后遗留下来的。
历史上世界货币钞票面额最大的是德国1924年发行的面额为100万亿的马克钞票。而当代社会比较出名的,比如08年底津巴布韦发行了大名鼎鼎的100亿面额的津巴布韦元。对应当时的通胀,津巴布韦的通胀水平已经达到了惊人了百分之10亿。
可见,大面额货币的需求其实不仅仅在于通胀。在以前的金本位下,面额同材质的重量是相关的,2两金币要比1两重一倍,但在纸币体系下,印刷的资质几乎是相同的,50元纸币不会比100元纸币成本小,所以从印刷成本上看,央行印刷更高额度的货币是一种节约行为,当然,这种节约不仅仅是纸张印刷成本上的,也包括更为广义的社会成本,比如点钞、运输、储藏的成本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货币面额可以无限放大。
除了津巴布韦、朝鲜等个例之外,目前世界上就连经济发达的美国,最大面额的货币也只有100美元,我国目前经济稳定,通货膨胀压力不大,现有的货币面额足以应付支付需要,在这种前提下发行大面额货币除了使用不便、伪币容易引发更大规模损失等因素之外,反而可能会有反效果??易造成百姓恐慌,使得他们有通货膨胀的误解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原因并不简简单单的是因为公众看到了大面额货币,而是因为大面额货币发行后,小面额货币的使用量一定会相应降低。这不是无中生有,已经有相关的研究表明,大额纸币具有明显的“强替代性”。举例来说,我们的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中增加了20元货币,而后我们就能够发现,10元货币的数量出现了大规模收缩,大量退出流通领域。而与此相对应的,第五套货币取消了2元人民币和2角人民币的发行,对旧版2元只收不付,这就直接导致了1元和1角面额的数量急剧扩大,这其实增加了流通中现钞的总张数,非常显著地增加了清点和销毁工作压力。
那么小面额纸币和硬币又是以什么样的标准设定的呢?
通常来说,货币面额的搭配是为了让支付和找零变得方便,而增加硬币对纸币的取代,主要是为了避免小面额纸币在频繁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成本,特别是在气候潮湿的国家更是如此。
这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,其实硬币的发行与一国的通胀水平,有着非常有意思的联系。
显而易见的是,因为重量的差别,硬币的携带成本比纸币高,并且也容易丢失。在通货膨胀的时候,由于价格普遍偏高,小额货币使用的机会比较少,即人们携带的机会也比较小,所以硬币通常在通胀时期难以发挥用武之地。
而另一方面,在通货紧缩的时候,价格普遍比较低,人们使用小面额的钱的机会就比较多,硬币的携带成本将会与小面额纸币趋同。也就是说,通货膨胀率的状况使小额货币的使用频率发生变化,使人们在不同的通货膨胀条件下的1元的携带成本不一致,人们就会通过改变货币的形态,使携带成本大致保持一致。举个简单的例子??中国最大面额的硬币1 元,正是在中国通货膨胀最厉害,也是在“零钱荒”最厉害的时候出现的。
从世界大趋势来看,中国的硬币供应量仍然较低,2000年我国以生产入库量计算,硬币人均不足80枚,按市场流通量计算,人均仅10多枚。而日本人均拥有硬币达700多枚,英国人均800枚,德国人均780枚。当然这与国内相应的硬币消费设施??投币地铁、自动售货机、投币电话亭的普及力度较低有关。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应该毫无节制的发行硬币,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说,硬币、纸币的偏好有着存在即合理的情形。也就是说,当前的中国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,并没有为硬币预留更多的空间。这种情况下,盲目扩大硬币发行规模只会造成大规模的浪费。
总归来看,中国曾经也有过讨论取消分币和印制500元面额纸币的讨论。但是当然,这些激进的“用钞经济学”并没有最终得到央行的肯定,未来或许500元面额的纸币将面世,甚至5元硬币10元硬币也将进入流通领域,但从之前分析的种种缘由来看,这必然将是一个经过多重权衡之后的结果。同样的,也需要中国的经济与消费的结构性变化。客观来说,如果保持当前的通胀水平不变,这种趋势应该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