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盒子艺术馆的“白盒子艺术与设计100”展,已是第二届。每年展览我们选择100件, 由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的,在本年度艺术与设计交叉和跨界领域中的最新创作成果,以此来引导当代生活美学观念。此次展览除了延续第一届参项外,又更多增加了设计艺术,如建筑模型、家具、茶器等,均为限量艺术品和原创设计品。
时常有人问为什么叫“白盒子艺术与设计100”。因为“白”会让人联想到“空”、“空”如同“无”,与“100”量化的概念反差甚大。但西方,当代美术馆被称作为“白空间”,寓意为有无限可能性地艺术在此发生。提出“白盒子艺术与设计100”展览的概念,目的是总结及归纳当下,艺术与设计之间,既富精神性,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创作。每一件展览作品,无论从材料到工艺,从态度到观念,在对传统及全球文化吸收与批判的基础上,力求从器物看到精神存在,在功能中体验情感,创造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。
此次展览中,蔡志松对他的《浮.云》重新创作的小作品。运用磁的物理性,将精致的“云” 悬空漂浮在不锈钢制的茶台上,体会到另一种感受。让我想起顾城《远与近》中的一句:“你,一会看我,一会看云。我觉得,你看我时很远,你看云时很近。”

因此,当我们徘徊于艺术和设计之间,不明确哪个才是创作者正真意图时,或者,只有直面于作品,安静感受它与实用性精神无关的气质,才能找到答案本身。
陈鸿志的纸上雕塑装置《一丝不挂,除了首饰》。记得初次见到这件作品时,它还未被置于亚克力的球形之中,我以为它是件艺术衍生品或设计作品。一丝不挂的女人瘫坐在沙发里,沙发下面是玻璃镜子的盒子。让我想起莫泊桑《项链》里的女人,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,却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偿还。 陈鸿志的纸上绘画雕塑艺术与玻璃镜盒及球型亚克力结合装置,既具舞台感,又好似件艺术衍生品。当然,我们无需刻意区分“艺术与设计”的界限,临界地带的美,才真正让人过目不忘。
提及首饰,此次参展的首饰艺术,卡明斯基的作品《Dancer》,让人过目不忘。这组杰作是“遵循规律”和“顺其自然”两种创作思维努力结合的艺术实践。她用铜、银丝做材料,单纯地采用了打结和环绕的方法制作。奇妙的是每个作品完成的时候,恰好是线的终点与起点相遇的时候。也就是说,每个作品她从头到尾只使用一整根金属丝,中间不会续接。这是卡明斯基对“顺其自然”的精彩阐释;而同时,每一次打结和环绕,她又都严格遵循编织的法则:一条线总是压在另一条的上面。
首饰是展示和传播艺术的最好形式。随着佩戴者的活动,艺术轻而易举地被展现在生活的每时每刻,每个角落,而不被局限在美术馆里。
雕塑家娄金的《13亿双筷子》,强调每一双筷子的心性与个性。选材于被丢弃的自然树枝,树枝的大小和筷子相近,每双筷子为纯手工制作。让每一根树枝和我都有一个“自然”的对应。筷子有编号,从1,2,3,4,5,6,7,8,9…… 一直往下以“射线”方式记录。这次展览是作品“13亿双筷子”的一个切面,缘起于艺术家在和树木打交道的过程中,找到了保持一个平静的心里状态。他希望借助一种乌托邦想法的可能性实施,让一件艺术品注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从而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
女建筑师刘珩的跨界作品《纸上谈兵》,让我们感受到石头可以薄得像纸,用人造石制作的一张薄薄的皱纸安静地、柔软地休憩在那里,同时又似真实的战场,此纸上谈兵,非彼纸上谈兵。它为我们展示出人造石的多种可塑性,这件艺术作品可能是一件灯具,也可能是一件器皿。
来自台湾陶瓷艺术大师张清渊的陶瓷器物-壶,关注器物机能性价值,探讨盛装状态能,以及器物的角色扮演为本创作展与论述企图理清的问题。探究器物被创造时的盛装空间(配角)来确立器物存在的价值。此价值的意义则源于被盛装物(主角)进入器物后的状态。
当代陶艺多样性的发展面相中,重新回归本质性的议题探讨,再现实用性陶艺的艺术价值与机能性的对话状态。
2013白盒子艺术与设计100中,类似上述能代表艺术与设计临界点的作品还有不少。在一般的价值体系里,设计是有用的,艺术是无用的,生活既需要有用也需要无用。设计作为有目的的艺术活动,给理性的器物植入情感。在线性的历史发展中,作品穿越传统与当下,唤醒时间和记忆,同时在对传统的不断解构,在稳定性和破坏性的矛盾中获得了重生。在横向的全球化语境中,在东方与西方、熟悉与不熟悉之间,作品呈现出跨文化的魅力。
当代艺术与设计,着重于研究物质与精神,有用与无用之间的界限。使功能与审美在同一个时空交融与开放,重新调整边界,产生富有想象力的模糊地带,这正是我们要去感知和获取的隐形地带。
来源 视觉中国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