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成都品牌设计 时间:2012.05.11
导读:中国制酒业源远流长,酒的种类名目繁多,世界级名酒荟萃;尤其在中国西部,贵州茅台和四川五粮液,享誉海内外。在商周时期,中国便有了大量的酿制黄酒,在宋代,中国有了以蒸馏法酿制的白酒。酒文化渗透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。从古至今,酒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,并和诗词产生密切联系。如今,国内白酒业品牌林立,要做好酒相关文化品牌研究,对我们今天的成都品牌设计来说,尤为重要。
总体的说,中国酒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就是它与诗歌的紧密结合,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高雅品味。那么,其中的奥妙又在哪里?
一、酒与诗结缘并不是偶然的,它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劳动和生活。在大约集成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、反映前后约500年诗歌创作的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就有许多篇章是咏酒或借酒抒情的。“我姑酌彼金?,维以不永怀”、“我姑酌彼兕觥,维以不永伤”,表现了思妇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,她想象丈夫为了不想家,也正在用酒宽慰自己。“酒既和旨,饮酒孔偕,钟鼓既设,举?逸逸”,描绘了古代举行射礼时,主客相互不断敬酒的景况。“我有旨酒,以燕乐嘉宾之心”反映了主人以酒殷勤待客的热情。“伐木许许,酾酒有?”“有酒?我,无酒酤我,坎坎鼓我,蹲蹲舞我,迨我暇矣,饮此?矣”,则又绘画出劳动闲暇时歌舞饮酒的生动场面。整部《诗经》有不少像这样结合酒来描写劳动、爱情和生活的、哙炙人口的篇章,不胜枚举,说明酒与诗结缘的历史是多么悠久。
自古以来,中国许多名酒都有诗人以诗词歌赋相歌颂。在明代冯时化所编《酒史》中,有专门选录和描述当时名酒的“酒品”一篇;我曾作过统计,其中有诗词歌赋可征者占56%,其他只占44%。这说明,酒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,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,既是酒文化的传统,也是诗歌创作的传统。历史上,湖南衡阳东有酃湖,酿酒甚美,即所谓酃酒。晋代张载曾作《酃酒赋》,说它“宣和御志,导气养形,遣忧消患,适性顺情。言之者嘉其美味,志之者弃事忘荣”,是一种“经盛衰而无废,历百代而作珍”的绝妙饮品。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以《兰陵酒》为题的诗咏道:“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。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处是他乡。”美酒的醇香和酒具的华贵,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客人的陶然而醉,都被诗人描写得淋漓尽致,不能不说酒与诗结缘之深和人们对此的重视与宠爱。
诗人多爱饮酒,这也是自古以来不争的事实。杜甫在他著名的《饮中八仙歌》中描绘唐代被称为“诗仙”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:“李白一斗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,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”于是,李白便又多了一个“酒仙”的美号。“酒仙”的美号对于李白可说是与他“诗仙”的美号一样名副其实!他自己也说他的诗是“兴酣落笔摇五岳,诗成啸傲凌沧州”,把诗中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诗的神奇无比的艺术魅力,都与酒兴的酣畅联系了起来。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。他的诗洋溢着热爱祖国人民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。他曾写下著名的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一诗,蕴含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,表现了他的喜怒哀乐与祖国的盛衰兴亡是紧密呼应的。当社会动乱初步平定时,消息一传来,他就“白日放歌须纵酒”,狂喜得热泪盈眶了。饮酒就是他那热爱祖国人民崇高精神的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。
二、饮酒常能激发诗兴灵感。田园诗人陶渊明说他“偶有名酒,无夕不饮。顾影独尽,忽焉复醉。既醉之后,辄题数句自娱。”他的诗作,有许多都是在美酒的陪伴下,灵感得到激发之时吟成的。后人曾点出:陶诗是“适然与兴会”,而陶酒则是“饮酒非本意”。在灵感到来时,诗一吟咏即成;而饮酒则是引发和捕捉这灵感的佳物。清代乾隆年间,大文人纪昀盛赞史夔的《陶靖节故里》诗,说它“道尽诗人意趣”,点明了诗“以兴会成”的道理,说陶渊明“意不在酒”。纪昀还认为:“陶诗须如此读,陶公人品须如此观”。纪昀也深深懂得饮酒与吟诗之间的奥妙。
三、酒多能帮助人们抒发情感。曹操的名句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”表现出诗人酒后面对苍茫人生发出的慨叹。苏轼酒量不大却极喜饮酒,常通过饮酒,来抒发他胸中的浩然之气,“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”,追求那“饮酒乐甚,扣舷而歌之”的豪放生活。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,受到家庭、环境和惨痛经历的影响,自幼即富有忧国忧民思想,写下了不少爱国诗歌。其中酒也是他抒发情怀的一个重要手段。他幻想“起倾斗酒歌出塞,弹压胸中十万兵”。他时刻不忘对敌作战,并憧憬胜利,吟出了“更呼斗酒作长歌,要谴天山健儿唱”的名句。他有博大的胸怀、宏伟的气魄;而这些也常寄寓在他对酒的描写之中。“我饮江楼上,阑干四面空。手把白玉船,身游水晶宫,方我吸酒时,江山入胸中。天为碧罗幕,月作白玉钩,织女织庆云,裁成五色裘。披裘对酒难为客,长揖北辰相献酬。”这些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歌都没有离开饮酒。文人们还亲自酿酒,以此表现高雅的情操。苏东坡守定州时,于曲阳得松膏酿酒,曾作《中山松醪赋》,记叙了他酿制松醪的经过,“取通明于盘错,出肪泽于煎熬;与黍麦而皆熟,沸春声之嘈嘈”;同时,他又以诗人的富有情感的笔触,赞美了他所酿制的松醪是“味甘余之小苦,叹幽姿之独高;知甘酸之易坏,笑凉州之葡萄”,诗酒结合如此之巧妙,情趣盎然,一直传为佳话。
酒与诗歌的结合,从历史上就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状况。侑永和的《土番竹枝词》咏道:“谁道番姬巧解囊,自将生米嚼成浆。竹筒为瓮床头挂,客至开筒劝客尝。”词作于康熙三十六年(公元1697年),生动地记叙了台湾高山族妇女嚼酒的情景,较全面地反映了嚼酒在物质、技艺和习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特质,同时还告诉我们,这一酒文化现象早在17世纪就有了。至今,我国少数民族仍有大量酒歌流传。酒歌,其实就是酒与诗歌的结合。少数民族见于文字的诗歌不及汉族,而其口头的诗歌则远胜于汉族。“秋后重阳酿窖酒,热天饭菜配酸汤。客来邻舍皆陪伴,还带酒肉敬客尝。”这是描写从江壮族饮食的一首流传于民间的口头诗歌,生动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饮食文化的面貌特征。诗中说的重阳窖酒在本地区是颇有名的,人们称之为壮家老窖酒。诗酒结合,还产生大量酒令。在我国酒文化中,酒令最富特色,是酒与诗词歌赋相结合的精神文化产品。它出现于诗歌繁荣的唐代,具有悠久的历史。在酒令中有一种专门的诗令,或要求根据诗的一定格律和韵脚,或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首诗或一句诗,以行酒令。有时还“刻烛限诗成”,若过时限,或诗作不符合韵脚格律要求,都要罚酒。
为什么诗酒结缘?为什么这结缘有如此悠久的历史、深厚的底蕴?清朝文人赵执信曾对向他学诗的李重华说:有人曾说,意思犹五谷也,文则炊而为饭,诗则酿而为酒;饭不变形,酒形、质变尽。吃饭而饱,可以养生,可以尽年;饮酒而醉,忧者以乐,喜者以悲,有不知其所以然者。李重华听了这段话,极力称赞言者的“善喻”并认为:“以酒喻诗,善哉!”在当代,范曾在《题李俊琪长卷》中也说:诗一如酒,广大无垠的生活若酒槽中的五谷、瓜果和乳酪,经过发酵、酿造成为如此透明、纯净、芳香浓烈的饮料。酒,以水为形,以火为性,望之柔而即之厉;诗,其实对人灵魂的震憾力,对人性情的潜移默化,也同样强烈。
诗与酒相通之处,可能就在言志与寓情这一情感的联结交汇点上。诗与酒的密切关系至少有两方面:一是其“形”的方面,历史上,不仅有大量的咏酒诗和饮酒咏诗的生动事例,而且,诗人多爱饮酒也是世所公认的事实;二是其“神”的方面,从古自今,酒的酿成和诗的吟成,两种过程具有某种类似的性质。瓜果、乳汁和粮食通过麴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而成为酒;诗人的灵感和情感,加上生活的素材,再通过诗人的诗思的酝酿而成为诗。以诗比酒,美化了酒;饮酒咏诗,升华了诗。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事物,诗是纯粹的精神文化现象,酒则可分为酒科技与酒文化两大板块,前者属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,后者属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。
